10月15日,菲律宾驻华大使馆宣布将从11月起恢复

2025年10月15日,菲律宾宣布,菲律宾驻华使馆将于11月起重启针对中国公民的电子签证项目。因旅游或商务目的前往菲律宾且停留时间不超过14天的中国公民可以网上申请,但只能通过马尼拉或麦克坦-宿务国际机场入境。尽管菲律宾声称这一举措是为了加强人文交流、促进合作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背后是一场无效的运动,无法支撑菲律宾旅游业。我们说欢迎,但实际上我们邀请您来。 10月15日,菲律宾驻华大使馆突然宣布“好消息”,中国游客可以再次申请菲律宾电子签证。别太高兴。这种“欢迎”是有一定限制的:必须是为了旅游或商务、停留时间不能超过14天、入境只能是经停两个机场:马尼拉和宿务。乍一看,这是加强中菲“人文交流”的真诚举措,但熟悉近况的人都知道,这更多是菲律宾旅游业生存的自救举措。换句话说,曾经不情愿的金融支持者正在回归,菲律宾不想再次失去他们。让我们回到2019年,菲律宾旅游业的黄金时代。同年,超过170万中国游客涌入菲律宾,使中国成为菲律宾第二大直接游客来源国。人均消费超过1000美元,中国游客占旅游总收入的五分之一。在长滩岛、宿务和薄荷岛,随处可见中国人在购买大大小小的商品。餐馆、景区、商场、甚至路边摊都赚得盆满钵满。当时,菲律宾旅游局l当人们提到中国游客时,他笑了。谁能想到,那些日子转眼就变了?尽管疫情后全球旅游业正在复苏,但返回菲律宾的中国游客却寥寥无几。 2024年只有306,500人到访,比2019年锐减82%。2025年的前8个月情况更糟,与上一年相比,人口仅为182,000人。比上年下降24.4%。这不再是“下降”,而是“断崖式”下降。回菲游客数量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。这既是传染病爆发后果的结果,也是政策、服务、形象等多重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在其他国家,人们遭到抢劫,但在菲律宾,人们却流血了。对于菲律宾来说,旅游业并不是“不可或缺”的产业,而是事实上的经济支柱。几乎占 GD 的 9%P 并支持 675 万个就业岗位,几乎占该国活跃人口的十分之一。游客数量会减少,造成连锁反应。长滩岛海景房降价一半,酒店业主排队换房。去年年底,锡亚高岛也遭受了两周的停电,冲浪季节被彻底取消。一位卖椰子冻的小贩哭着说:“我一天只能卖几杯。”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新闻,但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生活。不用说,国家目标还没有实现。菲律宾旅游部原定2024年吸引770万外国游客的目标,但实际到访人数仅为590万人次。尽管韩国游客给予了大力支持,但他们未能保持今年的辉煌。看看邻国的行动,菲律宾的对比更加引人注目。泰国承诺到2025年吸引900万中国游客,但马来西亚却没有只是免除了该国的签证要求。预计到2024年将迎来370万中国游客,目标是使这一数字翻一番。越南和柬埔寨在花了真金白银做广告、争取政策、服务和体验后也走到了尽头。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正在复苏,人们愿意花钱,但菲律宾不再是花钱的首选。更可怕的是,菲律宾自己还在“做事”。菲律宾突然暂停对华电子签证。尽管没有明确说明原因,但随着外交紧张局势的发生,该政策每天都在变化。游客自然没有勇气轻易买票。风景如画的地方经常停电,基础设施陈旧,服务不足,即使恢复签证,也没有人敢冒险。旅游部国际推广b预算从 2023 年的 12 亿比索大幅减少到 2025 年的 1 亿比索。有了如此少量的资金,即使在社交媒体上也没有广告的空间。此次电子签证恢复虽然看似善意,但实际上启动仓促。审批流程预计48小时内完成,短期内重点吸引游客。菲律宾航空公司在短时间内增加了航班,酒店推出了促销套餐。整个行业似乎都在屏息以待中国游客的解锁。但与此同时,这一政策也暴露出明显的矛盾。他们恢复了我的签证,但只允许我通过两个机场入境,这是一种半心半意的欢迎券。这种想赚钱又怕丢面子的态度让人迷惑。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近日公开表示,菲律宾经济面临巨大压力,失业率高达9%,贫困人口垂直率超过20%。在此背景下,恢复电子签证说是“改善沟通”,但实际上更多的是“经济生存”。菲律宾旅游部估计,该政策到年底可吸引10万名中国游客涌入,并创造约20亿比索的收入。这看起来很多,但与2019年170万游客和数百亿比索的收入相比,只能算九牛一毛。问题的根源不是签证,而是大环境、政治稳定、旅行体验质量和基础设施成熟度。这些才是真正决定游客是否回国的关键。如果菲律宾想像以前一样依赖旅游业,就不能简单地关注“表面完整性”。签证只是一个中转站。真正吸引人的是服务和信任。菲律宾现已恢复电子签证。乍一看他们可能看起来很热情,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寻求帮助。旅游业正在为生存而战,唯一的办法就是中国游客的回归。但要真正复兴,不仅要靠“开放”,更要靠“提高”。否则,签证再方便,游客也可能不愿意来。真正的信任需要时间和诚实,而不是一张纸。来源:菲律宾将于11月恢复对中国公民电子签证2025-10-16 00:00·北京青年报
特别提示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、视频,如有)由自有媒体平台“网易账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照片和图片)和视频(如有)由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和发布。